三時生活實驗室位於台北城中一座橋邊的角落,拉開店門,五穀雜糧、洗沐用品等琳瑯滿目的裸買商品映入眼簾。這是一間小小的無包裝/裸買商店,但若細看每一件商品,便能感受到它不只是一間單純的雜貨店,而是一間承載店主許多想法與實驗的空間。
以「裸買」實驗環境友善生活的可能性
「裸買」,顧名思義是以無包裝的方式購買物品。顧客須自備容器,店家秤重計費,一來可以依照所需購買,避免用不完或浪費;二來更可以減少許多用過即丟的一次性包材,降低垃圾量的產生。垃圾進焚化爐燒完後仍有百分之二十的底渣殘餘,就地掩埋是一種方法,但台灣是一座小島,空間有限。裸買概念在歐美行之有年,近年台灣也開始有人以此方式販售各類民生用品,三時生活實驗室便是其中一位先鋒,期望能讓人們可以有一個環境友善的實踐場域,體驗這樣的消費方式,進而去思考如何在日常中與環境共好生活。有關店名的含義,店長郭子嘉說明:「『三時』是指早上、中午、晚上三個時間。之所以取名為『實驗室』,就是想要成為一個去嘗試實驗不同的環境友善或相關教育培訓的場所。」於是這間店除了販售裸買商品外,還經常邀請顧客一同以預購方式購買小農作物,此外也定期舉辦裸買類型市集——「裸裸實驗市」;更展開實習計畫,招募有興趣的年輕人一同探討如何能以更落地的方式向民眾推廣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並積極討論如何向政府倡議修法,讓裸買商品的相關規範更貼近普遍大眾所期待的狀態*。
透由商品試圖探討人與自然如何共好
「店裡的每一樣商品都有它的脈絡與故事。」創辦人吳思儒說到,店內最一開始的無包裝商品是來自宜蘭的田董米。他們在和小農來往的過程中得知,包裝對於規模小的生產者而言,其實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團購、裸買不僅能夠減少環境成本,更能降低小農的壓力。於是,這也讓三時更常與各種小農合作,不時提供各種例如無毒水蜜桃、放牧雞蛋、蜜蜂友善的蜂蜜等產品的預購,也連帶推廣小農們珍惜土地的用心,也倡議食農教育的概念。
而在選物原則上,三時也有其獨到的想法,並經過不斷地嘗試與調整。思儒說,「一開始我們的選物原則是很嚴格的。我們希望是台灣製造,因為不要有碳足跡的問題;然後要可以無包裝販售,再來是希望他的製程是環境友善的。結果我們發現,如果全部都要達到,這樣篩選下來就會沒什麼東西可賣了。」他無奈地笑著。畢竟希望推廣環保理念,還是需要讓商店是一個可親的空間,於是他們就稍作調整,將選物原則改為只要「台灣製造、環境友善、無包裝」三項有兩項達到即可。即便有妥協,瀏覽店內販售項目時仍能感受到每一樣都是店主選物的用心,而每一樣商品也都能述說一個理念。
店長子嘉說,他最推薦的店內商品,就是有機棉布製成的衛生棉。「女生每個月生理期使用的拋棄式衛生棉至少就有十來片,累積下來也是很可觀的垃圾,而且無法分解。」「布衛生棉比塑膠衛生棉更為透氣,雖然需要多花時間清洗,但不僅可以減少垃圾,更可以讓使用者更了解自己的經期狀態,也會比較舒適。」
創辦人思儒則非常喜歡絲瓜絡。米白色的絲瓜絡是絲瓜成熟乾燥後剩下的纖維,古早還未有尼龍菜瓜布前,這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清洗道具。「它代表很多意涵。第一它很台灣、很在地。然後它完全天然,第三是它真的超耐用。」「後來就讓我在反省,我們與自然的互動關係,還有我們的生活一直在追求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最好呢?」
在空間中實驗各種環境友善的實踐
「實驗」的概念不僅只投注在販賣的選物,三時生活實驗室也將概念擴充至空間的利用上。店內後半的空間在一開始時是思儒經營環境友善相關事業的辦公室,後來改造為飲品的內用區域。而就在今年,他們重新整頓了這部分的空間,期盼能讓三時成為更多想法碰撞的所在。空間陳設多為二手傢俱,古樸沈靜。入口一角堆置許多老木箱,裡頭裝滿了各式網購常見的氣泡紙、緩衝袋、保麗龍網等等包材。「這些東西常常用一次就丟掉了,可是其實它可以用一百次,甚至超過。」來訪的客人經常也會順手提供自己不用的容器與包材,但包材累積下來,取用的客人反而不多。思儒表示,他們希望能夠在這個新空間裡規劃包材回收與再利用的交流介面,鼓勵需要的人免費使用,促進一次性包材的流通。
除此之外,三時也正計畫於明年在這個空間當中製作一個海洋廢棄物的共創裝置藝術作品。這間店其實是創辦人吳思儒與其他夥伴以工作坊探討如何減低海洋廢棄物的產物,原本只是想嘗試看看創立一間不使用外帶紙杯的咖啡店,到後來逐漸演變成一間裸買商店。而回到解決海廢問題的初衷,並結合一直以來不變的「從源頭減少垃圾量」的想法,這個實驗室希望能和大眾招募他們自海邊撿拾的垃圾,集結成藝術品,並以此探討海廢的議題。
實驗持續進行,感動益增
這間店的經營其實並沒有到非常順利,子嘉分享,2016年剛開店時,也曾偶爾遇到不熟悉裸買形式的過路客好奇進店,會表示不能理解、因為要自備容器而感到麻煩,甚至是不懂為何低環境成本的物品單價會較一般商場高。但這幾年隨著裸買風氣逐漸為人所知,其實越來越容易遇到認同三時理念的客人,也有很多令人感動的時刻——有客人會願意特地坐一個小時的車來店裡買東西,只因不想再讓家裡充滿一次性的包裝垃圾;學校老師會帶著學生來探訪,上一堂更能切身體驗的環保課程;也有老奶奶高興地與他分享,這樣裸買的形式就是自己小時候習慣而喜歡的生活方式。思儒坦言,裸買商店並非是多前衛的店家,其實他們只是回到過去那種對環境較為友善的消費型態,持續實驗,希望能找到人與環境間共好的可能。
最期盼有一天不再需要這間店
去年疫情較嚴峻時,店內曾經提供過無塑外送的服務,使用向客人們收集來的乾淨瓶罐分裝商品,再送到需要的顧客手中。也因此,三時也思考是否有可能以巡迴雜貨車的方式讓這樣的消費方式更為普及。「我們其實最希望看到這間店消失。」思儒語出驚人地說。經歷外送時期,以及過去經營這間店的種種經驗,他明白這樣的無包裝商店其實有它的極限,即使支持者日漸增加,也有不少人會特地遠道而來,但仍未真正普及。「我們覺得最應該是每個社區的便利商店都有一區是以這樣的形式販賣商品。」當裸買成為日常,並成為更主流的商業形式,他們也就不用努力與大通路競爭,可以另找戰線去推廣其他環境友善的議題。
我們想追求的「最好」,到底是什麼呢?
「任何事物只要掛上『環保』兩個字,對我來說都會是很好的思考命題。」思儒說探問,「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最佳嗎?」如同他因為絲瓜絡而開始思考自我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三時生活實驗室希望能夠將「環保」從高大上的標語拉進日常,透過經營商店、與客人間的互動,去探討何謂共好。三時希望島上的居民能夠深刻去體認自己的生活方式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體認到這樣的影響會如何改變自己與下一代的未來,因而有意識地去探尋嘗試更友善的作法,鍥而不捨地實驗。「環保對我來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子嘉堅定地說。
*在台灣,由於法規,洗髮精或沐浴乳等用品是不可裸裝販賣的。但在三時生活實驗室的消費者意向調查中,大眾其實最在意的一次性垃圾便是洗沐用品的瓶罐。法規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差距,也是三時一直想致力拉近的地方。
Photo by Joe Rus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