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回來的人:李雅婷 守護谷埔90年客家古宅的90後村民
社區印象「用柴火山水煮公仔麵特別好食。谷埔(分村)五肚山水,加荔枝柴,湯有特別的香味。」同一包公仔麵,加上谷埔村的烹調,竟變得與眾不同。在90後村民李雅婷眼中,這碗谷埔的公仔麵,其實包含着一種淡淡的鄉愁。「去到城市居住,對比之下差好遠,發現自己原來更愛谷埔。」
李雅婷和她最愛的大樹根
谷埔,400多年歷史,一個位於沙頭角的偏遠村莊。沒有公路,除非有禁區紙,可由沙頭角包船回村,一般人起碼需花上45分鐘,爬過百多級樓梯級小山,才能到達這「世外桃園」。村內最後一楝村屋已是上世紀70年代,村內事物仿如被凍結了半個世紀。跟附近有公路的鹿頸,那種充滿「西班牙式別墅」的村落迥然不同。沒有西班牙的景色,只有清朝磚屋、近百年中西合壁的客家大屋和排屋,以及門前是金黃的蘆葦、蔚藍清徹的沙頭角海。
雅婷一家居住的李家大宅,是香港難得一見的完整客家大屋。沒有官方的歷史評級,卻有着幾乎原封不動的客家設計:柴火的爐頭、青磚、瓦頂、大廳中間高懸近一世紀的家訓,和融合歐陸式的女兒牆。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色,還有豐富歷史的建築,但在谷埔的生活卻不如人願。
李雅婷和她的近百年大宅
回來的堅持
因為景色雖好,但村內設備卻停留在半世紀前。大部份住宅都沒有馬桶,也無法上網,甚至無法接收電話,各種生活所需都存在補給困難。重拾故鄉生活,雅婷一家人可望而不可即。
村落裡大多是白髮斑斑的老人。90後的她和妹妹李雅麗,顯得份外有活力。村中常住人口只剩下一人,而作為新一代的她們,盼望跟家人回來,一起復耕,改變村落。
成長在城市的雅婷,愛好郊遊,爬過高山,潛入大海,但最愛仍是童年的谷埔。近月,她創立「季食」,在Instragm 宣傳耕種之樂,又舉行孩子教育工作坊,以推廣谷埔之美。早前,在香港理工大學「重聚谷埔」團隊的安排下,雅婷跟大學生舉辦茶果工作坊,跟小孩邊做茶果邊認識大自然。
她選擇回來,用簡單生活,帶出不平凡。正如以柴火,配合山水,加上最普通的公仔麵,便能煮出獨特香味,告訴大眾這便是鄉村獨有的味道。
香港有不少荒廢村落,散佈新界各處。荒廢的原由,通常就是人去樓空。有人,才有村;無人,就是廢墟。隨着六十年代,人口外移英國或市區,谷埔從八十年代開始,便變成了老人村。後來,連老人都不在,只剩下一人獨守谷埔。
六十年前,雅婷的嫲嫲放棄稻田,為了生計,當上了清潔工,服務谷埔、鹿頸等村落。她是最後一批放下鋤頭的村民。而今天,鋤頭的意義改變了,種田也由搵食變成了興趣和感情。
年過80的嫲嫲常盼望回村,但自上世紀街渡因居民不足而被迫取消後,她每周都需要在早上八點到達沙頭角,坐收集垃圾的大船回村,再坐十一點那每日只有一班的船回程,所以每次回村只有短短三個多小時,但她仍樂其中。
幾個月前,嫲嫲除掉大屋前的雜草,重見一望無際的蘆葦田,能遙望過去讀書的啟才學校,她才笑顏逐開。客家女人,愛想辦法,留住人,保住文化。嫲嫲堅持除草,雅庭選擇開IG,她們只盼望一家人都能留在家鄉谷埔,默默守護這間經歷了四代人的大屋。
雅婷的嫲嫲,心繫谷埔,常常想回來居住,但礙於接收電話難困,擔心有意外,無法報警,結果無法實行
「很懷念跟婆婆的生活,對這條村很有感情。」雅婷記得小時候跟着嫲嫲的日子,至今她仍懂得說客家話。她笑說當年回谷埔生活是件苦差,「小時候,坐着垃圾船回村,坐小木椅上,腳下卻有一層海水,佈滿一隻隻水曱甴,牠們在腳邊行過。幼稚園在沙頭角讀書,一星期回一次谷埔,後來出去讀書就一個月才回來一次。」
她回憶每月回來時,會跟婆婆去不同的地方拜山,有時在海邊,有時在鳳坑村附近,有時在老圍上山。婆婆拿着擔挑,揹着衣紙、蠟燭、鮮雞,拜祭祖先。她看山野中滿天的蝴蝶,自己也跟跑來跑去,雖然當時覺得有點悶,但現在回憶起來卻另有一番滋味。過去的一切,如種子落在心中,小時候的沉悶,長大後卻成為了她最懷緬的自然風光。
有人回來 村便可復興
「大個咗想轉變。中學後,出嚟做嘢,才覺得谷埔係個好舒適的地方。」她笑稱谷埔是「退休地方」,但生活不易有太多限制。「近年愛上行山,去咗好多地方,但都冇乜感覺,回到這裏反而有種熟悉感。」見慣的風景,以前習以為常,原來最美好就在眼前。「參加秘景團去海蝕洞,當時有穿洞的秘景,也去過千島湖,發現谷埔的(五肚)大樹根和一片金黃色蘆葦,才是最漂亮的。行山,很多時只係為咗看一個景色,但在這裏就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她喜歡谷埔生態的多樣性,有濕地、有山、有水、有黃牛、有蜻蜓,與四季不同特色的畫面。
因為這份愛,她希望多花點時間留在村裡,也為村多做功夫。「上一代的村民談及谷埔的美麗,是回憶,而我則是從觀賞的角度去看,所以這種靚,其他人都可以感受到。」上一代愛談昔日谷埔種滿稻田的模樣,她更愛談現在。
為了讓大家知道谷埔之美,她特意創立了「季食」,引入新辦法,讓年輕一代能以更多角度去了解谷埔。她家族的李氏大宅,擁有完備的柴火火爐。用柴枝起爐,不僅能燒得可口的食物,煙囱的熱氣亦可驅走古宅的濕氣,避免木造橫樑被白蟻蛀食,破壞古蹟結構。
她保留這神緒,讓小朋友試到生柴火的樂趣。於屋外,她又砌起小型柴火爐,可用來燒烤棉花糖。由於柴火煮食需要大量柴枝,涉及大量人手,她又跟理大學生提出以柴枝交換茶果,讓來訪者能親身體會鄉村生活,也減省自己的工作,延續村內外人的互助精神。
昔日的谷埔,曾養活500 多位村民。百年前,這裡更是沙頭角第二大村落。谷埔往日扮演了沙頭角商貿重鎮的角色,但今天早已光輝不再,一切不復存在。變遷下,雅婷一家,努力為自己和谷埔重新尋找定位。
小朋友參與茶果工作坊,享受傳統美食
重回谷埔,真不容易。沒有抽水馬桶,沒法上網,普通人難以適應。但生活,不只居住,也可回來生產,再推廣。無論教育、生態、歷史、文化,谷埔與不同偏遠村落一樣,必須找到自己的特色,再鼓勵不同人的前來參與。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記憶,也可慢慢變成集體回憶,形成復村的新方向。
只有留在村落,就是村民。隨着不同大學的協助,本年谷埔迎來了第一間由村民何瑞庭創立的農具收藏館,加上雅婷創立的第一個IG工作室「季食」,結果就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事,陸續在谷埔發生。有人,就有希望。
谷埔,下一個十年,應該會跟今天不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