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街道宣戰 ︰旺角發展與重建 改不了旺角,就消滅它!
社區印象新時代,不單變天,也變地。城市被大幅改造,如同法國拿破崙三世改造六月起義後的巴黎,剷平街道和民居,令新香港橫空而生。中環海濱賣地達508億,郵政總局不復再見,而新界計劃下,淨土亦命不久矣。
大興土木時代下,九月,市建局公佈《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下稱《油旺研究》),判定舊區的死刑,猶如主題公園將油旺劃為數區作重建規劃,旺角變為「動力商貿區」、大角咀改造為「綠悠社區」、油麻地改成「歷史文化生活區」,並進一步蠶食街道,榨盡發展地積比,連同果欄也淘空變成另一個中環街市。更甚這份報告不單用於油旺,政府更將概念將推展至深水埗及荃灣。《油旺研究》對於香港城市發展,這是深遠的影響。
中環價值代表菁英階層,旺角MK則是草根和流行文化,而油麻地亦本地老店和手藝最後樂土,單單上海街,有30多間經營近半世紀的老店,更不乏百年老店。但市建局眼中,油麻地旺角文化變成一文不值,統一、效率、功能,取代多元、混雜,草根。
1989年出版的《旺角地區策略》封面圖
翻閱1982年及89年由旺角區議會(油尖旺區議會的前身)出版的《旺角地區策略》(下稱《策略》),比對今昔。市建局的《油旺研究》提及「道路佔土地面積 40%以上。」衍生泊車和交通問題,而1989年的《策略》亦指「約40%的土地闢為街道,帶來交通和嘈音問題。」30多年前提及的社區問題,今年的市建局又重新研究, 時隔數載,是我們交白卷,還是有人問錯問題呢?
1982年《策略》,講的是城市管理,讓城市有序的存活,40年後,2021年變成舊城改造,翻天覆地,連根拔起MK文化。經一事,未必長一智,40年後的今天,思想停留在上世紀中,只想用更強力方法,製造更多城市矛盾。
2020年因搬遷油麻地玉器市場而被拆散的書信街
看不見的油旺
油麻地停車場,廟街夜景觀景台,玉器市場的書信街, 半世紀的大安冰室、60年的成昌錶行俱已消失。這兩年,油旺不停在變,美其名稱為市場主導,實情是地產操作,重建將至,唐樓日少,老店無容身。
40年前小販、街道問題,當年提出需要管理的問題,小販、街道,今天變成文化優勢,但市建局仍視為洪水猛獸,用更暴力方式徹底解決。「文化」一詞弔詭,40年談的是街道特色,今天變成青年創意文化,前者是保育,後者是毀滅。大改造,宣戰式的發展,快成新常態。
《策略》指油旺的街道有其特色,甘肅街是賣蛋,大角咀專營鐵器批發,砵蘭街則售賣建築材料。人的記憶,社區的記憶,很多時靠的是功能而不是名字,玩具街、女人街、囍帖街,這些民間的稱呼比官方的街名,更深入民心。
擁有60多年歷史的成昌錶行
今天,《油旺研究》是辦公室和Google的產物,抽象式復興文化。局方在「歷史文化建築群」段落中,有此跳脫的結論︰「研究識別了具歷史價值或建築特色的建築物,並建議仿效銅鑼灣的白沙道,將熙龍里一帶打造成一個富地方特色低密度小區。」
油麻地,蒙太奇式局方變成銅鑼灣的白沙道。混習草根的熙龍里,歷史遠勝白沙道,熙龍里至今仍是手藝的大觀園。小小巷中,有不少奇人奇事,90年歷史本地唯一傳統手工秤的利和秤號、僅存的神像雕刻工藝師傅群、廚師最愛廚具百貨商店。再者,局方不道出,白沙道能保存唐樓背後的巧合,無法覆造,因為大地主的地契所限,無法重建。
真正的文化特色,不是「鬼唔知阿媽是女人」,空洞重覆「文化」一詞,這僅為點綴重建的修飾語。用雙腳,雙耳,嘴巴,跟街坊做口述歷史,知道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才了解油旺。
油旺的價值,在於落地,不是離地,《油旺研究》比40年前的更差勁,連最基本街道的特色也無法闡述,究竟是知而不講,還是沒有準備不足呢?
利和秤號,是香港唯一的手製秤小店
整合式的謀殺事件
保育變成推土機,《油旺研究》消滅果欄及百年的商販,留殼不留人,變成另一座的中環街市︰「建議把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及建築價值的油麻地果欄活化成為一個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同時保育其特別價值。果欄毗鄰巧翔街的一幅用地將興建一幢多層的商業大廈,其基座用作水果批發市場,以重置現時果欄的批發作業。」
失去原來功能的古蹟,只餘下空殼,沒有生命。果欄近十多年被社區自行活化,變成高檔和日常水果零售點,多年花血卻留不住。
《油旺研究》建議,「透過在一個特色市集大堂內整合周邊的小販攤檔,重現「街」的氛圍,並加入餐飲和零售,構成一個休閑和社區地標,體現地區文化和特色」,活生生的街道,有工業、食肆、排檔和街坊的作息,慘被屠殺,卻重複現時的「街」,再換上高級的檔次,淘汰現在車仔麵、宵夜檔、文青咖啡店,變成清一色的高檔餐廳。
對於小販,40年前的報告卻是溫柔一點,不是全面的「整合」,只是強調小販管理,維持清潔,衛生,讓街坊繼續經營,管理和整合一詞之別,卻有天淵之別,前者是配合,後者是消滅。回首40年後,今天油麻地一帶的攤檔,雖然說不上光鮮,但仍然有特色,亦沒有什麼衛生問題,可算是成功。
傳統行業「打炮尖」,師傅要用火把鐵錐燒紅,再用人手將其打尖。「炮尖」多用於建築項目,並需要配合街道運作。
以人為本的街道
油旺,是香港僅有手工業林立的街道。40年前的旺角區議會與今天的市建局相同點是視街道及馬路為敵人,推廣人車分隔,但油麻地百年的工藝正與街道共生,建基於馬路,帶來人流和工作空間。
將道路於行人二分法,停留上世紀60年代的規劃。2007年,英國開始流行「街道遊樂場」(street play),每月有一定時間將街道和馬路留給兒童和居民作休憩空間,快閃式公共空間廣受各地推崇,新加坡、東京等地亦有推行。這概念仿如油麻地不少的掘頭巷,汽車無法使用,社區只需放上幾張椅子,可變為休憩用途。40年無法解決「問題」,使用老方法只會師老無功,運用創意,保留需要馬路運輸物品的工藝,亦讓社區更多空間,一舉兩得。後疫情社會,城市規劃表表者的要數巴塞隆拿,他們將城市打造成步行為主,於九個街區限制車速至十公里,道路可作臨時使用的,將街角為變成公園或者是遊戲場。這兩種改造,無關重建清拆,只需要與社區溝通,達至共識。然而,香港卻捨平用貴,棄易取難,取慢棄快,重建清拆,再憑空打造,只求一己之便,獲一時之利。
剛結業的大安茶冰廳
2021年,我城變得很快,城市不復舊觀,看着文件,未來只有更陌生。放長雙眼,好好望實,油旺每條街道有其特色和故事,來讓我們再娓娓道來,這工藝師傅最後樂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