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向來讓人有貴重的感覺,同時又被認為有去凶,平安的喻意。雖是奢侈品,但在大時大節時民間也會相贈美玉以作傳承或維繫感情。早在詩經《衛風·木瓜》中已可看到有這樣的習俗,「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送玉即珍重情意的象徵,在文化上的地位本是舉足輕重,但作為經營玉石生意的第二代,Steve卻慨嘆現時玉石行業日漸衰苦,玉石文化已大不如前。
本地玉器業風光不再 盼以新品牌作傳承
2006年,Steve跟隨父親入行,家族店鋪曾屹立於廣東道著名的「玉器街」,跟隨爸媽學習經營玉石生意達15年,可惜家中店務因近疫情下整體行業市道衰落而暫停。他憶述不少老行專指,50至90年代為香港最風光的時代,他說父親的店也經歷過最興旺的時期,當時整條「玉器街」的地攤滿是人潮,擠逼非常,而店子每日只經營3個小時,客人只要慢一步就已經和心頭好失之交臂,「當時香港玉器的集中地,當時經濟比其他地方更為領先,很多有錢人會想收藏玉器,很多貨源會拿到香港賣,但現時就再沒有這樣狀況了,玉器反而在內地市場更旺盛。」他感歎現時廣東道的玉石店已是寥寥可數,也怕此行後繼無人,故在這個時機創立自家玉器品牌,「希望做到傳承,同時在玉器上創新,過程中會想如何將傳統玉器時髦化。」
啟發Steve成立新玉器品牌的契機源自2016年,當時他的女兒剛出世,他父親便將一隻玉鐲送予孫女Sylvie作為紀念品,這令Steve親身感受到玉器文化中,所謂傳承的意義。不久後,弟弟Syson也來到這個世界,Steve便決定推出以自己兩個小孩為名的新玉器品牌「SYLVIE&SYSON」,喻意為玉器文化帶來新的生命,新的開始。熱愛玉石的他認為,這門生意雖是個傳統老行業,但卻希望透過新創的設計,為玉器珠寶注入新的活力,甚至成為潮流配飾,吸引年輕一代重新關注這個老好文化。
令新一代人重新認識玉器,不會再因為老套而抗拒,是Steve的目標。但他亦強調在將其時髦化的同時,並非認為傳統的玉石設計不需要被保留,「喜歡傳統圖案的仍有大有人在,例如觀音是代表個人宗教信仰,又或者樹葉喻意鴻陶大業等等,當中有不同故事,也包含著上一代的薰陶。但新一代就未必意會到當中含意,甚至覺得根本不需要。」明言在自家的品牌著重創新設計及包裝,也索性放棄門市,專作網上銷售,以貼近現代人的消費習慣。然而,他為孩子製作的這些小玉鐲上,仍會特別刻上嬰孩的名字及出生日期,好讓這件滿有時代感的飾物,也能成為一件傳家寶,將玉石文化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
奢侈品行業風險大 父親格言教未雨綢繆
疫情下經濟受創,玉器作為奢侈品,當然是首當其衝,Steve說玉石業的行情波動大,風險管理是少不得,投資經驗和分析能力一定要高。父親也有傳授自己的心得,說是要未雨綢繆,「好天斬埋落雨柴。」,要懂得好好理財。他形容當初母親反對他入行是基於玉石業的「賭性」大,每次買賣都存在高風險,不想Steve過於沉迷,他解釋所謂「賭性」是指:「現今科技未知石頭內藏有甚麼,石主會讓你看到最美的一面,但你要自己有經驗和能力去分析石頭的質量,從而評估成品的品質,但未非每次都可以完全符合預期,因此每次買賣都是一場賭博。即所謂俗語的『一刀窮,一刀富』。」
雖然從事玉石生意的風險大,Steve也曾因近年經商環境太困難,市場衰落加上成本不斷遞層,買不到貨之餘也沒有人接貨,而想過放棄從業。但又坦言玉石有它的獨有魔力,自己確實又喜歡這一門學問,就唯有靠不斷的買賣去吸收經驗,在高高低低間學習,而且「玉無正價」,主要是看能否遇到知音人,懂得開價正是玉石家的營商之道,「沒有接手就只是石頭,有人接手就是珠寶了,學問就在這裡了。」
玉器的美因人而異
講到玉器,除了真偽問題最令人關注外,審美觀也是個難以量化的標準,Steve認為一件玉器是否稱得上為美,其實看的就是所謂的「眼緣」。他帶起手中的玉鐲舉例,「有些人覺得例如這件黃黃綠綠很醜,但亦有人喜歡黃色,就會覺得很美,但在我們行內的話看到像這些白點的話,就稱不上是塊美玉。」不過,他又強調行內的標準主要是用來作交易,會看重玉的大小、厚度、通透程度、質粉和顏色。其中顏色最為重要,「就算只是綠色也有千百種綠色,到底那一隻綠色才是最值錢,在行內是有標準的。」
但作為普通人,只要我們抱着簡單的心情去欣賞,也許會覺得不同圖案及顏色的混搭合乎個人審美,隨應眼緣或是最好的準則。至於要分辨真偽的話,Steve就說,現時科技太厲害,玉石容易以假亂真,建議還是要去找像他們那樣的專家來鑑定才有保證。
記者: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