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飾・今昔》 影片訪問

曾幾何時,全家總動員到尖東欣賞燈飾,是聖誕節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火樹銀花般的聖誕燈飾似乎已續漸被人冷落。加上經歷了去年像戰場上一樣的聖誕,以及今年武漢肺炎的繼續肆虐,不只尖東一帶,整個香港都仍然彌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陰霾,讓這個聖誕節也難以快樂起來。但對於從事燈飾這一行近40年的黃劍山來說,再壞的時代都總會過去,而即使如今聖誕燈飾不如從前般閃亮,但他相信燈,作為一種能為城市人帶來信心和安全感的工具,將會繼續照亮香港的未來。有人就有燈,有燈就有人。

 

尖東燈飾的興起

香港聖誕燈飾的起點,可以追塑至1965年。當年在置地公司的主持下,中環遮打道的燈柱上都掛上了燈飾,令香港這個遠東城市首次多了一份英式的聖誕氣氛。而一直去到80年代,中環都是大家欣賞聖誕燈飾的勝地。當時,黃劍山還是一名中學生,每天放學後便到哥哥在筲箕灣開的電器舖幫忙,最擅長修理電飯煲。那個時候的他,從沒有想過自己往後的一生,會與聖誕燈飾糾纏在一起。

「記得我18畢業後,哥哥就移民了去英國。我自己就開了一間橫邊的電器舖,面積不夠50平方呎,真的非常細。開業後,我也發現自己對電工的原理和經驗都不足。於是晚上收工後,就趕7:45那班船,到九龍城遠東航空學校學電子。後來,筲箕灣要建地鐵,政府要拆了我的舖頭,所以我便搬到灣仔。沒想到在灣仔,卻機緣巧合下遇到兩件事,一件是我開始參與舞台的燈光設計,沙田大會堂、文化中心裡的燈光系統我都有份做;第二件事就是遇上當時尖東正準備要開發,有些集團找我們做燈,於是我便與聖誕燈飾開始結下『不解之仇』。」

那是1983年,當時的尖東仍是個新建的商業區,不少商廈都未能成功租出,因此大廈的業主們組成了「東尖沙咀地產發展商聯會」,找到了黃劍山來做聖誕燈飾,務求用燈光帶旺尖東的發展。「我當時去到尖東,望見那些玻璃幕牆的大廈,一開始真的不知從何入手,因為玻璃是滑的,是光身的,不可以鑽洞的,那怎樣可以將燈飾放在玻璃幕牆上?」

所以一開始,他只不過是將燈,依傍在玻璃幕牆的角上,然後在大廈的平台做一些普通的波浪燈飾,顏色也只有紅黃綠而已。「再做下去,才知原來燈泡撞到玻璃,只有燈泡會爛,玻璃不會有事,因為玻璃厚很多,所以便知道原來可以將燈泡貼著玻璃來做,結果就可以發揮創意了。我們開始做圖案,由圓圈、三角形、四方形開始,跟著就做十字星、米字星、雪花,然後又做聖誕老人,做麋鹿;又開始加色,加粉紅色,加穿光色,最後總共加到有9種顏色。」

在黃劍山的努力下,以及結合他的舞台經驗,尖東的燈飾一年比一年璀燦,人流也一年比一年多,商舖辦公室陸續租出之餘,這裡在80年代後也取代了中環,成為香港人欣賞聖誕燈飾的指定地點。無疑尖東讓黃劍山一戰成名,於是其他人也紛紛來找他幫忙設計燈飾,全盛時期每年全港有差不多六成的聖誕燈飾都是出於他手,他更因此而贏得「聖誕燈飾大王」的美譽。

 

與燈飾結下「不解之仇」

可是為什麼黃劍山會笑言,他與燈飾自此結下了「不解之仇」?原來這個行業一點也不輕鬆。「我們做燈飾橫跨的時間,大概在11月初就要亮燈,過了聖誕,到了123日就熄燈。但到了農曆新年前大概10日前,又會再次亮燈,一直到正月15才熄燈,然後大概在3月就要完成清場。但到了5月就要再開始,開始各種準備工作,包括畫圖、構思、投標、改圖、訂料,再到現場裝置,之後再做測試,才能交貨。由準備到清場,一共十個月,沒法少。所以對我來說,每年有10個月都是聖誕節來的。」

黃劍山說以前的合約還十分之嚴謹,會要求他在燈飾展示期間不能離開香港,甚至不能離開尖東,所以過去有很多個聖誕節他都是在尖東度過的。「別人去看燈飾,我也去看燈飾,但他們是去欣賞燈飾的美,我則是去監察燈飾的安全。而且,除了聖誕之外,我還有做除夕倒數。不說你不知,以前每年在時代廣場的蘋果倒數,每年按下那個倒數鍵的人,其實就是我了。想想,我應該也按了有20多年了。」

犧牲與家人共度佳節的時候不再話下,在大廈半空裝置燈飾其實有時也很危險,尤其是以黃劍山那種力求完美的工作態度。「我記得有一年,在以前的假日酒店,要拉412層樓高的直線。因為拉得不夠直的話,大風起來有機會會將整串燈撞爛,但如果拉直了,那串燈就會很靚。當時我已經在大廈的四個角上穩固了一條二分厚,大概兩吋半的角鐵,本來我們也有一個工具可以把線拉直,但我還是嫌它不夠直,所以便想到用吊船來拉。但沒想到我竟然把那條角鐵也拉斷了,那串燈是立即飛了出去很遠,再彈回來,那個殺傷力是很大的。幸好我們反應快,立即蹲了在吊船內,才避過一劫。那次真的很驚險。所以,要做一條直線,講就很簡單,做起來就非常艱難,因為你不能斷,斷了就會產生危險,會傷到人,所以你條威也要有幾粗,扯的力要幾多,背後有很多數要計。」

當然,在黃劍山39年的燈飾人生裡,自然有很多難忘的回憶。好像是91年在金鐘大廈外牆,用了三層圖案創作了一隻不斷向前奔跑的俊馬;97年在灣仔兩幢大廈上,用了8萬個燈泡做出海豚跳出水面的優美姿態。「我最記得有一次,大約20年前,要在旺角阿皆老街與彌敦道交界的十字路上,做出一幅懸空的燈飾。那裡人又多,車又多,24小時都是人,你怎樣在馬路的中間做一幅燈呢?當時我真是想到頭都爆才做到。我們準備了兩套架,利用紅綠燈轉燈的時間,每隔幾分鐘就做一點,就這樣老鼠拉龜地把整幅燈懸掛起來。難度真的非常高,但做好之後,又有很多人都話真係好靚,我都幾開心。」

疫情下的燈飾

由最初一個個釘頭的B22烏絲燈泡開始,到更安全的螺絲頭E27,再到霓虹光管的應用,直到LED的出現以及至今的改變,這些年來燈光科技不斷革新,黃劍山也逼著自己要跟上這些科技的步伐,為的就是令自己不會被時代淘汰,同時讓燈飾能一直傳承下去。「其實做燈飾的過程,我演變過很多次,也用過很多物料。來到今天,聖誕燈飾已經可以透過LED DOT變成一部電視機。即是說,聖誕燈飾以前是看一幅圖案,那幅圖案是梗的,不會動。但現在是看一條片,那條片要怎樣做得靚,要多少分鐘,要怎樣呈現出聖誕氣氛,都是要額外去想的事。」

「好了,今日是在看一個平面VIDEO WALL的速度,但還未加 5G上去啊。假使多了5G之後又會怎樣?再做一個立體透視,變成一個海浪湧過來又會怎樣?你可以創新的,但怎樣創呢?我現在還未想到。不過,科技已經存在了,我們要怎樣去運用呢?又怎樣運用到燈飾上,把它更加發揚光大呢?科技真的太快了,其實你追來追去都追不到。但是你不追,你就只會停了下來,停下來,你就落後了,所以總要追對吧?那你就找你自己有興趣又想要學的去追。我們就獨孤一味,我們做燈,那就去追燈。我們隨著科技的進步,就跟著科技去變化,將燈飾一代一代地變下去。」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人們多了很多其他娛樂,尖東一帶的業權亦漸漸分散,聖誕燈飾似乎沒有從前那麼受到香港人的重視。再加上去年的社會運動,和今年的疫情問題,大家就更加沒有什麼心情去慶祝聖誕。這位燈飾大王,又怎樣面對燈飾的未來發展?「這麼多年來,97金融風暴我們也跌,03沙士也跌,這兩年整體上,生意當然也有跌,今年更跌了20-30%。但那也沒辦法的,你是最差,總有人比你更差,那就沒所謂啦。人不一定要賺很多錢,最重要的是能享受活著這個過程。我這段人生,由一開始做燈直到現在,我都很享受。財富,當然愈多愈好,但不能強求,只不過是多啲嚟,密啲手;少啲嚟,啱啱夠就好了。沒錯,聖誕燈飾可能少了,但永久燈卻多了很多。因為以前建大廈的時間,都沒有想過要將燈光照明系統放進去,可現在就不一樣了,每一幢新的大廈都很講究燈光。所以,即使我今年已經62歲,但我還未想過要退休,因為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東西可以學,很好玩。」